終於輪到不在評論欄目寫政論了?! XD
今天要推薦的這本書是由Google現台港區總經理張成秀執筆的自傳
<<從女工到Google台港業務總經理>> 張成秀著 大好書屋出版
我沒有經歷過如她般坎坷的過去
也沒有她的努力和那麽漂亮的履歷表
但是人就是可以在他人的經驗裡學習的動物嘛
而這本書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除了她對母親的感情外就是提到了當下很多年輕人在求職中忽略的細節
部分在閃過字面即讓我得到了啓發 不知道對其他讀者是不是也是當頭棒喝-w-
以下内容取自該書“通過Google十三關面試的十三個心得” 斜体字為引用書中字句
改變了的順序 主要是想把當下最容易被忽視的這些細節提到前面來
*為他人設想+注意細節
在書中作者提到 她在出差來台灣面試的主考官面試的前一天依靠自己的推演 找到考官落腳的飯店 並先將厚達百頁的企劃書先列印出來請飯店儘快轉交主管 在面試之前就先取得好的印象 並給人考慮周全做事謹慎的感覺
換位思考對於八九年級生尤其缺乏 不管是在子女數減少的台灣還是限制子女數的大陸 不顧及他人想法及狀態是很大的一個弱點 在求職的重要關口上 考慮考官和應徵公司的立場是很重要的
*表達感謝
不管面試的結果如何 都應該對考官至少回復一封感謝的E-mail 如果沒有聯係方式就請其他部門轉交 這是一個禮貌,更是一種紀律的表現!
這點讓我聯想到 最近大陸的網絡還在議論的一個辯題 如果接受助學幫助的學生沒有對施助者至少口頭或書信表達謝意是否要取消對他們的幫助 的確 這種施助與被施助的關係或面試官與面試者的關係並非契約形式 但是去除外在的限制 對施助者或考官的心理印象會有很大的不同 這個年代要聯係 或電話或E-mail已經相當的方便 不要吝於一點點的時間花費 你給別人的印象也會大不同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做好功課
文中提到 作者在面試之前就先探聽好面試者的頭銜及工作範圍 然後google他們 不止展示了對公司產品的熟悉 也讓面試官有種自己大名鼎鼎的感覺 另外 了解公司的運營情況、歷史、產品也是相當重要的 展現對公司文化 產品的熱誠與熟悉度可以很快地拉攏考官的心 況且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 基本上公司有明目的人都可以google出很多資料 更別説產品和歷史等了 所以做好功課算是面試者的一大義務
*沙盤推演想個案+善用視覺輔助工具+先講結論或解決方案再引申
這幾項是有關case題的 個案分析是及時考驗一個人現場反應 承壓能力 邏輯思考的最佳方式 當然我沒有上過MBA課程對這些還知之甚少 且就直接進入作者在其他兩項中敍述的一些小技巧或建議 在分析case的時候 可以借助一些visual aid 例如架構圖或流程圖 在幫助自己整理思緒同時也引導考官了解你的思路 另外就是對華人習慣的建議 因爲在中文作文或思考中總是使用“因爲…所以…” 也就是先原因/過程後結果的結構 但是在面試或要抓住別人注意力的時候 使用先結果再詳述的順序會比較好
*一“圖”真的能勝千言嗎?
這小段作者討論的是要否在履歷上附照片 她的結論是 我建議要嘛不放,要放不如用點創意。與其放寫實的照片,不如放些強調個人特徵或特色的插畫。自己不會畫?沒關係!那乾脆放自己在Second Life的Avatar或是wii中的mii囉! 其實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是熟悉公司文化 Google所屬的行業與公司文化讓你在這麽做的過程中得到加分的效果 所以針對要應徵的公司做出不同的對策也
*見面三分情+化被動為主動+第一印象
這幾點主要討論關於見面運用body language和eye contact以及主動提供企劃案及利用履歷或cover letter等建立自己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之所以我把它們擺到最後並不是不重要 其實可能勝過前面部分項目 只是因爲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很懂得如何表現自己 所以並不需要贅述
另外在書中也多處提到作者多禮的習慣 這同時也是在對初次見面的人展示自己不可或缺的元素 “好”“是”“抱歉”“謝謝” 如果能運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就更好了
閱過整本書之後 我對另外一篇“跨海找救星”中作者的行爲也有一點啓發 也許可以成爲第十四條?!XD
那就是作者在對醫生講述母親車禍與請教關於治療的對話:
我媽2003年4月5日被摩托車撞成植物人,除了多處骨折外,最嚴重的就是腦傷,因爲是被撞到後飛出去,又掉下來頭著地,醫生說顱内出血,且是飛散性血塊,又有腦水腫,您看該怎麽辦?
短短的一句話中 包含了敍述事情的5W1H (Who, What, Why, When, Where, How) 而因爲網絡使用時間多 長時間使用火星文或不規範字的八九年級生 對敍述事情的精准度大有下降 這也是該學習的地方 邏輯的闡述事情也是與人溝通中不可缺少的 尤其是短短的面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