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了,對這個差不多的時代絕望了!

要說這個時代被差不多佔領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凡是都差不多就好。

而這種狀況又以華人為甚。

政府的公文寫得差不多就好,反正大家能看懂。
學校的事情處理得差不多就好,反正學生能接受。
工作上差不多就好,反正賺錢就是那麽回事。
語言表述差不多就好,反正大家都如此。

嗯 什麽都差不多就好 反正都會有“反正”

我對種種差不多的行徑感到不能說惱火但也相當困擾。
且不論行政機關諸多形式上的bug,語言這點尤其嚴重的被差不多心態污染。

07092101.png


雖説我這個人對翻譯沒有什麽本質上的興趣 只能說爲了有愛的東西、希望追求它們的嚴謹而去翻譯
但是其原因也可以歸咎於現在流出文本的很多差不多心態。尤其在網路上,這些現象簡直是得到了催化劑般加速著破壞。

從文字看,我對簡體是有不滿。這不滿不僅僅是因爲許多簡體字破壞了漢字創字的正方與平衡感(老實説我認爲日文漢字都比簡體字簡化的高明 且先不論它)造成的不和諧所以認爲它難看;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簡化中將許多讀音相同但是意思大不同的字合併到一起,比如幹乾干都是干之類。有種 從起跑點就輸了 的那種感覺。再來就是錯字盛行,而且從學生就沒有要更正它們的意思,什麽字感覺差不多就可以用,這點從最近在校對一些txt中得到了更多例子的驗證(同時紅茶在打工的地方要開發票,名字都可以亂輸害她多了很多工作量這點也是),更不要說故意用同音錯字的一族,簡直無可救藥!

從量化單位看,看到的就是無奈。量化的東西本來就是在追求精准,但是偏偏在大陸就出現了非常的不精准的單位。從10的n次方序列 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兆來説,本來是很容易定位的基本單位,按照中國傳統以千倍為改變單位的方式卻在電腦引進之後出現1M=1兆這個概念之後。這個兆就時常讓人搞不清楚別人說的到底是10的幾次方了。更誇張的是,還出現了十百萬等英式直譯的單位法,實在讓人啼笑皆非。再説其他量化,如果按公制及其名稱來表示很方便,但是大陸通行的單位卻是公斤、斤(非公制;非古制;半公斤)、克(公克)、公里、米(公尺)、釐米(公分)、升(公升)、毫升(公撮)這般一盤散沙的叫法。有些用法就更強悍了,面積單位用平方米沒什麽不對,但是簡稱成米就有點過分了吧,我實在無法理解一個100米的房間是什麽概念。

再來到說語言就會說到的翻譯。雖然自己不認爲自己文筆怎麽樣但是幹翻譯這一行的好歹對自己的作品負點責任吧?!普遍的差不多翻譯破壞了多少中文的美?!隨便舉例比如近幾年來多出了很多“OO性”,此OO可以帶入基本任何概念。再進一步舉例,比如説“這項改革增進了某某方案的可執行性”。基本上“+-OO性”是很西式的表述法,這句如果要用“中文”說,也應該是“這項改革讓某某方案更易於執行了”,好吧這還是比較好的。讓人無語還有比如直接將日文的“漢字組合”當成“漢語”直接翻譯在文中,這點在Death Note的各話title翻譯中可見一二。

言至此。我不禁想起初中時學過的 胡適的那篇“差不多先生傳”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的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就絕了氣。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的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無數的人,都學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雖然說認真你就輸了。但是如果連認真是什麽都不明白的話這些人也夠絕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