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的議題總是很有趣的。
關東、關西這兩者被拿來對比的次數無法統計。
連我們這些外國人,都愛用其來介紹、討論日本。
然而,關西、關東,究竟怎麽個分法?「關」又在哪裡?
這個詞彙本質的意義卻似乎少被提起。
甚至日本人,對這兩個地域的定義都不甚清楚。
然,非怪他人,實是因爲它們自身的演變太為繁雜了。
要說關東、關西二者似乎一體兩面,對應而生,實不然。
自日本(倭國)逐漸以一雛形發展成爲集權國家,所經的古墳時代(末期)、飛鳥(今奈良南)時代、奈良時代、平安(今京都)時代,勢力的中心都在今奈良、大阪、京都一帶。於是,關東是作爲與「中央」相比的詞先出現的。直至鐮倉(今神奈川内)時代權力東移,相對於關東的關西此詞才逐漸爲人所知。
673年,吸取壬申之亂的教訓,爲了避免再有先入東國再攻回京城的事情發生,奪位成功的天武天皇以守衛都城為名,下令在通往伊勢、美濃、越前處設置鈴鹿關、不破關、愛發關三關。
通關困難,再加上三關設置位置確立畿内、外或者說與化外「東國」的分化(畿者,京城所轄地也)。「東」、「關東」、「東國」這些針對三關以東的意識才逐漸出現。
(紅色區域為五畿,藍色區域為近江國。關於爲何三關的位置不是直接與五畿接壤而是環近江而立,有說天武天皇為表明其繼天智天皇的正統,故不能將天智天皇之近江大津宮所處地劃為關外者。)
789年,因關口查驗麻煩、阻礙便利。以三關為首,逐次廢除大小關卡。
810年,三關再開。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愛發關」被廢除,取而代之的通往東海道、東山道的「逢坂關」。自此,關東的稱呼既可作鈴鹿、不破以東也可作逢坂以東。
然與京城的想法不同,鐮倉(今神奈川内)時代幕府對於自身關東的認識並非三關以東,而是其權力控制下的遠江、信濃、越後以東的區域。另,幕府將鈴鹿或逢坂關以西,通稱關西。(在文書記載中,自稱關東者多,記關西者少。)
(紅色線為鐮倉幕府關東認定的分界,即遠江、信濃、越後西界)
14世紀室町(今京都)時代權力中心再次西移,室町幕府在鐮倉設置鎌倉府,並將其管轄地、包括從奈良時代以來就被稱呼為坂東(坂者,足柄坂)的八個國:相模、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上野、下野及後來加入的伊豆、甲斐兩國並稱爲關東。之後在陸奥、出羽國被收歸鐮倉府轄下時,幕府也將其並入關東範圍内。
(紅色區域為坂東八國;紫色區域為伊豆、甲斐;藍色區域為陸奥、出羽)
江戶(今東京)時代以後,幕府將防御用的箱根、小仏、碓氷關以東地區稱爲關東,雖然官方亦將陸奧、出羽等地也包含在内,但基本認定還是原本的坂東八國。對關西的認定也以京都、大阪為中心的上方諸國爲主。
(紅色區域為坂東八國;藍色區域為陸奥、出羽)
明治以後基本繼承江戶以來對於關東的認識,並延續至今。
現代的關東地方(茨城、栃木、群馬、埼玉、千葉、東京、神奈川)與坂東八國地域基本一致。
關西的範圍亦逐漸固定,主要指的是以大阪為中心的京都、大阪、神戶,即京阪神地區。而衍生到現代,即為二府四縣,大阪府、兵庫縣、京都府、滋賀縣、奈良縣、和歌山縣。另雖然日本課本對該地域的認定還包含三重縣,但三重縣出身一般不以爲其為關西人。
有趣的是,如今關西關東的劃分似乎與奈良時代相差不遠。
關西仍是三關之西;關東仍是坂東八國。
豈不妙哉?
>備考
1. 有些説法(甚至日本的網站上的討論)提到在鐮倉以後,關是指「鈴鹿」、「不破」、「愛発」三關,實為謬誤。在789年廢此三關,810年再立「鈴鹿」、「不破」、「逢坂」三關之後,「愛発関」就再沒有回到歷史上過。在其後400年的鐮倉時代卻再以此為界,是說不通的。
我推測其來源是出自「大辞林」中「関西」條目的解釋「(3)鎌倉時代以後、鈴鹿(すずか)・不破(ふわ)・愛発(あらち)の三関所より西の諸国。山城・大和・河内・摂津・和泉の畿内五国と近江・伊賀および山陰・山陽・南海・西海の諸道の総称。」而大辞林也在第二版以後也將此解釋修正去除了。
2. 現代對關西、關東的認定其實也並非與疆界般明確。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説法者多。本文只是討論就歷史和地理上對關東、關西認定作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