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0日 ·
膝傷到現在大約7週,血水應該都吸收了所以來看接下來要如何處理。掛了榮總馬筱笠大夫和三總潘如瑜大夫。
昨天先去看了潘醫師。很少見一位大牌醫師這麼多話的【這是褒義!提供了我很多資訊0.0
半月板有破損,前十字韌帶,消失了。按潘醫師的判斷,受傷一週左右的MRI不可能這麼快就吸收掉(看不太到頭尾、斷裂點和輪廓)、血腫比較輕微(前十字韌帶斷裂的話因微血管眾多,至少膝內血腫有50cc),可能在這次受傷前就已經受損七八成了,這次只是最後那一點斷掉orz 近幾年沒有那麼多運動,但也沒想到原來自己韌帶早不全了啊orz
潘醫師用的重建手法是自體HT雙束,不用髕骨BPTB。
下週二去看馬醫師。
膝傷到現在大約7週,血水應該都吸收了所以來看接下來要如何處理。掛了榮總馬筱笠大夫和三總潘如瑜大夫。昨天先去看了潘醫師。很少見一位大牌醫師這麼多話的【這是褒義!提供了我很多資訊0.0半月板有破損,前十字韌帶,消失了。按潘醫師的判斷,受傷一…
Nai-post ni Ann Lee noong Biyernes, Setyembre 9, 2016
2016年9月12日 ·
【抱歉這陣子可能都是受傷文!雖然是很正向的啦……也許】
調取了八年來的病例,想想年輕時候真覺得傷痕是一種榮譽(死小鬼啊orz),到頭來都是要吃苦頭的。
花將近一週查各種中英文資料結合看醫生,隨著了解越深,心理壓力越大,但也基本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
目前的幾點心得分享:【我保證以下都是我手打的不是複製黏貼-0-。啊我已經盡量挑不血腥的圖,也把顏色去掉了。】
1.術業有專攻。運動醫學/傷害科(時常直接a.k.a.骨科)還是和骨科有蠻大的差別。一開始傻傻去掛一般骨科,但即便是資歷豐富的名醫,對前十字韌帶或連同半月板損傷的查體和MRI判斷趨近保守。而運動傷害科的幾位大名,畢竟人家是一天面對兩百個壞掉關節的orz。一般骨科、創傷骨科、脊椎骨科、運動醫學骨科,不要傻傻分不清楚,延誤自己時間/傷情。
2.醫學技術真是無時無刻不在進步的,而資訊卻越見透明。就以我準備要動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加上關節鏡時查半月板具體損傷,搭配半月板縫合或部分切除或看情況手術)為例。首先這個手術簡單來說就是取一條別的肌腱固定在原本前十字韌帶的位置【這也說得太簡單orz】,移植物分為自體(從你自己身體取)、異體(從捐贈遺體取)、兩者綜合(自體取強度、直徑不足的時混編異體)、人工韌帶。目前看來,人工韌帶是非主流的先不討論(有耐用問題)。異體雖然在不損及身體其他部分、回復速度快、強度好上有絕對優勢,但是有身體排斥、感染等問題。大半的人還是會以自體移植物來重建韌帶。
目前用來重建的自體移植物主要取自兩個地方(總共是三個,第三個太少用不論):一個是取髕骨(也就是膝蓋最前面那塊,我們一般人認識的膝蓋骨)的1/3,兩側有骨中間一段肌腱的結構,簡稱BPTB(就是骨頭-PT-骨頭的簡寫【默)。另一種是從膕旁肌腱(從大腿後側一直接到膝蓋的那條看起來好吃的肉【不)抽出其中半腱肌和股薄肌的幾條出來,簡稱HT。
BPTB的好處是強度好,兩側有骨所以愈合較快,比較穩定(結合術後KT-1000測試法判定位移>5mm則失敗,BPTB雖然和HT一樣都在8%左右,但查體測試認為比較穩固),有73%以上的人能回復術前運動強度。國內幾位常幫運動員開的大名似乎多採用這種方法(結合使用異體,復原更快)。但這種方法有無可迴避的風險考量,就是有17%的人術後有髕骨疼痛問題,在蹲或跪姿時嚴重,並且可能有髕骨骨折。另外有2%的人有5度彎曲損失。再來10年追蹤顯示比起HT的17%,有36%的人有關節炎問題(最後這點可以先持保留態度,因為會去開髕骨的可能對短期要求更高,可能運動過剩。到底是運動過度還是手術本身導致的關節炎,長期追蹤很難抽離變數)。也就是說,雖然BPTB已經行之有年(超過50載),但是除非是有短期恢復、高強度運動需求,其風險需要仔細考量。
HT的雖然肌腱本身強度不比BPTB好,另外因為HT是大腿不算雞肋的肌腱,所以抽掉一部分在復健的時候會更困難、有更大阻力和不適,看對部分術後患者的採訪表示,在復健的時候訓練大腿肌肉并維持其不萎縮的無力感要比訓練新韌帶更甚(但是達到康復是比髕骨快的,不去考慮肌肉萎縮或力量喪失的話= =)。另外能回復術前運動強度的人也只有60%左右。但其作為一種比較新的手術方式,比BPTB好在於其風險低太多了(更微創,併發症少),並且有一道不可忽視的曙光,就是在自己體質情況、醫師手術時對肌肉及腱鞘組織的破壞程度、復健的強度三者都適宜的情況下,有72%的患者這條取走的部位是可以長回來的。
3.就目前來說,沒有最好的手術方案,只有最適合的手術方案。醫生與你總共就見那麼幾分鐘,自己還是最了解自己(的身體和需求)。上面兩種手術方案,在中國大陸和美國,使用自體移植物時,HT都已經壓倒性多於BPTB,因為取腱快(手術快)、風險小、復原快。而在英國和台灣,兩者數量還是勢均力敵的。以我個人來說,沒有運動員的需求,HT方案遠比BPTB來得適合我。(啊啊當然我還要考慮半月板的問題,還有髕骨軟化,但那個沒啥好方法,半月板其實比韌帶更永久傷害orz)所以我即便還沒去看第二位醫師,其實已經基本決定了。
4.說一點都不慌,一點都不沮喪,當然是假的啊!!!!!!!!!!!!!!啊啊啊啊啊【OTL
【抱歉這陣子可能都是受傷文!雖然是很正向的啦……也許】調取了八年來的病例,想想年輕時候真覺得傷痕是一種榮譽(死小鬼啊orz),到頭來都是要吃苦頭的。花將近一週查各種中英文資料結合看醫生,隨著了解越深,心理壓力越大,但也基本做好了足夠的心…
Nai-post ni Ann Lee noong Lunes, Setyembre 12, 2016
2016年9月26日 ·
早安手術日 願一切順利吧。(房間超大=口=
早安手術日 願一切順利吧。(房間超大=口=
Nai-post ni Ann Lee noong Linggo, Setyembre 25, 2016
2016年10月5日
出院一週。記錄下手術和住院。
上週日住進醫院,負責我的住院醫師因為在急診開刀開到半夜所以沒來問詢,週一早六點多馬醫師帶著住院醫師來巡病房,在預訂手術的腿上寫了個OP,開始打點滴。按照老的、嚴重的優先,我被排在早上手術的最後一台。
接近中午的時候換上手術服被推到開刀房,雖然在中山開過一次刀,但榮總真不愧是大醫院,我感覺我簡直是一盤菜被推來推去=口=。手術房超級大,有二十多間手術室吧,床被排排列好插上號碼牌,麻醉醫師一床床詢問過敏和說明麻醉情況。輪到我的時候,連接外部和手術室的玻璃窗會被打開,有個像是送餐檯的平台會降到與床同高,然後我就被推到送餐檯上,履帶轉轉把我帶進手術室側,然後平台移開,人就落到手術床上0.0。
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要半身麻醉,麻醉好了腿就被抹上碘酒,捆起來吊天花板的鉤子上,大腿被綁上壓力帶束血、手指接上血氧儀、手臂捆上血壓計,每五分鐘測一次血壓。
馬醫師和兩位住院醫師負責,取腱、修整graft並折疊綁好、打隧道、修剪原韌帶斷根大概花了十幾分鐘,把新韌帶安裝好、可吸收螺釘鑽入、縫合傷口大概花了十幾分鐘,總共半小時出頭手術完成。
手術過程如行雲流水,術後倒是有個小插曲,當腿被放下,壓力帶一鬆開,血液回流到大腿的時候,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д•́) !血壓鄹降到60、嘴唇發紫、感覺要昏倒,負責監看儀器的醫師?(護理師?)給我的點滴裡打了兩針筒的增壓藥劑(讓血管收縮),不怕外傷痛就怕內臟痛的犬(´;ω;`)我的天好痛啊!絕對比剛退麻醉的腿還難以忍受OTL。但好在藥效來得快,血壓立馬恢復正常,人也就被推到了恢復室觀察(2小時)。
退麻醉的感覺還頗好玩的,首先會異常畏寒,一直無法控制的發抖,抖(玩)了大半個小時之後還是請護理師塞了一根熱氣管。判斷能不能回病房的標準是看腳趾是否都能正常活動,因為我是右膝手術,所以打麻醉的時候是向右側躺,地心引力作用右側的麻醉也就比較重。當我左腳已經可以亂抬亂動的時候,右腳還沒有知覺,但用意念控制它動的時候它卻可以動!神經操作正常、感知還沒有回來的感覺,頗奇妙=口=
推回病房,開始了最辛苦的一個晚上。首先退麻醉要先平躺八小時,扣除手術和恢復期間,得一直躺到晚上七八點。接下來可以在床上自由活動了(雖然除了稍微翻身幾乎什麼也做不到),左手還是接著點滴,右腳有一根引流管讓淤血排出。麻醉漸退,痛也就跟著襲來,但為了體驗和提醒自己受一次傷有多痛,到半夜前都沒吃一顆止痛藥。整夜幾乎無眠,但看看動畫也就過去了。
對我來說痛還算可以忍受,最難受的反而是,不讓我下床上廁所啊啊!本來看老外的說明都是當天甚至可以回家的……。不願意用尿盆的我只好用紙尿褲,然後也不敢吃飯,光靠點滴。沒穿過紙尿褲自然不會估算量,晚上還是驚動護理師兩次幫忙換床墊QAQ
熬過了頭一夜,第二天一早八點多,外面颱風風大得很,雨都橫著走了,醫師八點巡病房,我壓腿、勾腳趾能做到了,但大腿還是無力,抬不起腿。馬醫師指示,早上拆引流管點滴,戴上固定支具,下床走走吧。我用的是淘寶買了的兩副肘拐(前臂拐),護理師們似乎覺得很新鮮(畢竟大部分人都用腋下拐)。一讓我下床就興奮的走了兩三圈,結果因為快兩天沒有進食,差點暈倒= = 趕緊磕了一盒的牛腱、再吃了一碗麵,血糖上來就沒事了。第二天的痛基本已減半,人也有精神得多,晚上沒靠止痛藥也能睡著。
第三天中秋,我還在睡夢中,六點多醫師巡病房(醫師真的好辛苦啊,六點多上工,下午時常還要看100多病號orz)。壓腿、抬腿、勾腳趾都能做到,拄拐走路也可以了,囑咐當天練一下上下樓梯,就可以出院了。上樓是好腿先上所以問題不大,下樓是手術腿先下,護理師提著我褲頭,前兩步還是不太穩。練習了一下後,辦理出院,回家(好在10點多就下去辦了,已經排了幾十號,如果到中午,至少上百號在辦理出院orz)。
我住的是單人病房,一天4500元,共3晚。總共支付了26000元左右,也就是說,手術費用是12500元左右。我國健保還是很給力的。領了兩包止痛藥,被叮囑兩天換一次傷口的藥。2週後回診拆線。
(手術圖1上兩張是半月板幾乎無傷,下兩張左是前十字韌帶斷根,右是清理掉斷根。手術圖2左兩張是製作好的新韌帶被穿進挖好的隧道,右兩張是可吸收螺釘被打進骨頭)
出院一週。記錄下手術和住院。上週日住進醫院,負責我的住院醫師因為在急診開刀開到半夜所以沒來問詢,週一早六點多馬醫師帶著住院醫師來巡病房,在預訂手術的腿上寫了個OP,開始打點滴。按照老的、嚴重的優先,我被排在早上手術的最後一台。接近中…
Nai-post ni Ann Lee noong Miyerkules, Oktubre 5, 2016
2016年10月18日
手術後3週記錄。
術前在評估是否要動刀的時候就研究了各種復健方案。有北大第三醫院(北醫三院的運動醫學科,大陸拔尖的)、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日本島田病院(大阪開十字韌帶的前三)、前交叉韌帶吧駐吧康復師(大陸大醫院普遍康復進度)、英國GSSS運動復健機構的指南、新光醫院、國泰醫院的簡略說明,還有網上零星的一些個人分享,針對在台灣看醫生給出的復健方案。整體看來,台灣的復健方案大多給得很保守(從網上的經驗文看,幾位著名醫師裡面只有新光給的與國外類似),大多前三週都維持只有Ankle Pumps(踝泵)和Quads Set/Straight Leg Raise(股四頭等長/直抬腿)的程度,膝蓋固定角度的支具也維持在0度,但現在國際主流的觀點似乎是盡早開始(被動)彎曲避免久了角度下不去(但都需特別注意,不可有0-40度的暴力伸直,要不然乃就再上一次手術台吧……)。
就這幾本資料來說,北醫三院、AAOS、貼吧康復師的是純進度check,其他:
·GSSS復健機構針對復健動作的解釋真得很詳盡,圖文並茂,分ROM(range of motion)/Stretching可動程度/拉伸、Strengthening強化和Proprioceptive/Balance and Coordination控制平衡協調幾個部分,也列出了該階段要達成的目標以及禁止行為,但內容真的很多,我覺得不是運動員應該不會做全畢竟一天要花不少時間,拿來當手冊參考用。
·NHS的ACL手冊在復健的章節會按照開HT/PT(前文有提過,不同取腱位置)給出不同的動作,這些動作基本上是必須完成,已經足夠精簡了。還有附打鉤用的表,懶人可直接使用……【死
·島田病院的手冊最有價值的應該不是動作或進度,而是注意事項。比如提醒你新韌帶經過壞死、血管再生、再構築各自的時間點,儘管你可能恢復得不錯,但生理上它就需要這些時間,所以在術後2~3個月的時候實際再建韌帶的強度很弱,不要太過分對待!再比如一些不要做的動作(帶圖)、冰敷、起床、從地上爬起來的動作SOP,如何判定可以恢復運動?以及如何保護患側再受傷(注意哪些部分的平衡及位置等)。
基於西方世界組的這些方案實在太變態(比如,剛手術完彎曲這麼痛的情況下怎麼下的全角度彎曲! QAQ,還有,支具有什麼鳥用三天就可以拆了!嗷OTL),而且我也怕一不小心又把腿折了。所以我基本是按照北醫三院的進度表(包含被動彎曲角度和前兩周的支具固定角度),再把西方世界組的復健動作按延後一個phase(約兩週)的進度加進去。
目前術後三週,被動彎曲坐位屈膝可以到130度左右(臥屈膝趴著的還是很痛,為什麼不同我實在搞不懂啊OTL),伸直及過度伸直程度基本與健康腿一致。已脫拐一週,只要緩慢並且注意大腿使力、不要旋轉膝蓋的話走路正常,上下樓梯繼續維持好腳上、患腳下,在家裡的話不戴支具了。腫脹的程度也消去很多(本來沒覺得有多腫,對比照片才發現-口-),縫線已拆,傷口現在用3M的免縫膠帶貼著就行。整體不太會疼痛了,小腿側面還有些緊繃,按摩的話會有微酸痛感,大腿肌肉稍微萎縮。
順便記錄下膝蓋感覺在這三週的變化:
·術後第三天回家,第四天開始就沒有再吃止痛藥了,因為不去碰它不會痛,但是把腿放下地和早上下床的時候,患腿充血會感覺特別痛,幾分鐘時間。
·第一週要直抬腿有困難,特別是從放平到抬起的那個瞬間,可以清楚的感覺到是大腿出力,股四頭肌收縮,髕骨側收縮,然後膝蓋繃直,腿抬起。到第二週就沒什麼特別感覺惹……
·抽取肌腱的hamstring第一週沒什麼感覺,第二週腫脹和酸痛都比較明顯,坐姿有壓迫的時候(比如馬桶上)會感覺特別酸痛(過度運動的那種酸)。
手術後3週記錄。術前在評估是否要動刀的時候就研究了各種復健方案。有北大第三醫院(北醫三院的運動醫學科,大陸拔尖的)、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日本島田病院(大阪開十字韌帶的前三)、前交叉韌帶吧駐吧康復師(大陸大…
Nai-post ni Ann Lee noong Martes, Oktubre 18, 2016
2017/5/8
原裝誠可貴,諸君珍惜用啊
手術半年。從確定交叉韌帶斷了那天起我就沒後悔做要手術這個決定,畢竟不做以後跑跳蹦都是禁止事項。但是難免還是有和預想不同的地方,就是我有點高估副廠零件的機能了…
雖然自覺鍛煉不足,但是復健動作天天有做,也有加重量。卻疲憊三倍速,累一天有三天都不太能操,七八十斤的東西,提一下子膝蓋就要報警。坐火車飛機長期曲膝,站起來的時候有十幾二十分鐘無法打直。
再,我不是個很介意傷疤的孩,但是傷疤會痛是另一回事啊下方傷口處皮膚敏感,重壓會痛。這樣要慶幸我練拳擊不練泰拳麼,至少沒人會往我小腿踢
嘛,總之一切復原良好,最近開始小跑和騎車。只是前路仍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