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逝紙 紫色藥丸 黑色思考

イキガミ

間瀬元朗的イキガミ(中文翻譯是死亡預告 已經映像化)
從看第一本開始就成爲我心中的傑作之一
故事的設定非常簡單 但是非常明確
貫穿主題的一項政治產物就是某國的國家繁榮計劃
此計劃爲了讓國民更加積極面對短暫的生命 孩子還小的時候在他們身上注入疫苗
每1000注疫苗内就有一支裏面含有一顆膠囊 會在他們青年期破裂 造成死亡
在死亡前的24小時 會收到區公所送來的逝紙 被告知死亡時間
而我們的主人公就是逝紙配送員
從剛進來的小員工 到麻木於逝紙配送工作中的他
帶領我們看到一幕幕死前24小時的故事

(閱讀全文…)

中國傳統舞台藝術 列表

盤號 OTCxxx
更新日期 2008/11/03

(閱讀全文…)

我對相聲的愛 2

我敢說我絕對是無比幸運+不幸的orz
被我至今仍認爲最高作品的《這一夜》帶進表坊,同樣被我至今仍認爲最高作品的《誰呼嚨我?》帶進瓦舍。

1999我接觸到相聲瓦舍,是我第一次去現場看一場相聲劇。
帶著一絲早期表坊相聲的風格,充滿著對生活與政治的黑色幽默。
表坊是新相聲的發源地 則瓦舍就是將新相聲發揚光大的團體
表坊還在繼續往前走 往前走 走出了相聲給人的印象
瓦舍還在繼續鞏固 鞏固 鞏固新相聲與傳統相聲的特色
瓦舍的兩位創始人是國立藝術學院的畢業生 有著扎實的國劇功底
在劇目諸如《張飛要出來了,別害怕!》、《哈戯族》中,將京劇帶到現代,但卻沒有隔閡。
《相聲說垮鬼子們》借古諷今,話説大時代老少的心態。
《狀元模擬考》、《東厰僅一位》讓人看完有點不是滋味,但那講的卻又恰恰是中國人從古到今改不掉的陋習。
《大堂馬屁精》引進兩位女演員,用顔色和門巧喻了當時的政治生態。
《並不太熟》、《影劇六村》以及今年上演的《戰國廁前傳》算是《誰呼嚨我?》的系列作,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作品。
《消失的931》、《他怎麼那麼紅》、《記得當時那個小》、《第十九屆新春賀歲聯歡晚會》、《借問ㄞˋ教授》這些作品中,看到了瓦舍的努力,在現今的社會中相聲怎麽繼續生存下去,要怎麽融入新時代。相聲與舞臺劇的隔閡越來越小,但不能消失,扎實的貫子還是安排在這些劇目裏,但是大膽的用黃士偉、御天十兵衛這些“不像是”說相聲的人來給相聲染色,意外地,還在我的接受範圍内。

同時瓦舍還耗費很大心血錄製了一套《相聲來了》重講一些老段子,讓這些舊北京的事物,出現在新台北人們的耳中。非常有愛!

我對相聲的愛

剛到上海幾天 恢復了網絡port自由 當然是馬上跑去下載
不過既不是下動畫也不是遊戲 而是相聲-w-

說起我對相聲的愛 已經有將近10年歷史
最早的時候是在叔公不住了的客房抽屜 找到兩盤錄音帶(多麽懷念的產物啊XD
正是表演工作坊 李立群與金士傑的《這一夜,誰來説相聲》
至今我仍然認爲這場的幾個段子是我聼過所有相聲中最有愛的
賴聲川老師的表演工作坊有一系列的相聲作品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是表坊的創團之作,由李國修及李立群演繹,之後還有李立群和馮翊鋼的重演版。前者我聽過錄音帶,而後者我看過VCD。雖然我還是稍稍認爲二李版的要較優一些,也許是因爲李立群的王帝寳總是佇立在那永遠的高處,但兩個版本中微妙的修改也讓我們了解賴導對戲細節的斟酌。
隨之而來的就是《這一夜,誰來說相聲》。首先這部戲的主題就非常有意思。詼諧地語言中帶著辛辣的政治諷刺。沒錯!這就是大陸相聲及傳統相聲對我失去吸引力的原因……話説回來,我喜歡李立群,作爲一個舞臺劇演員的時候。他的踩點實在是無比精彩,尤其在需要一個包袱一陣笑聲的相聲舞臺上,He made the stage!當然他和金士傑活寶一般強悍的肢體表演也是一般相聲演員無法企及的高度。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離航》、眷村生活的《國與家》、下鄉報國的《增羊報國》、反應中國人民族性的《語言的藝術》、說千里探親的《四郎探親》,然後最最最精彩的《大同之家》。一連串精彩絕倫的段子,讓人回味無窮。那星星月亮國旗問題、那句“匪諜就在你身邊!”、那句“你們的地理,已經變成歷史了”太精彩,也太諷刺XD 太美了 聽著裏面說著“我們中國人……,我們中國人……”嗯 時代不同了啊
接下來也是一部無比精彩的《臺灣怪談》 可以說是單口相聲但我寧願稱它為 改·單口相聲
李立群就這麽演繹一個一直在岔題 分裂的人 因爲身處在台灣這個不論政治 環境 還是etc etc都分裂的環境 造就了這麽一個分裂的人 這部戯整體比較黑暗 發人省思 是否每日奔波的我們 也不小踏入這個將自己與真實的人分裂的過程呢
《又一夜,他們說相聲》是這個系列的第三作,對我來説也是這個系列的一個裏·轉型,京片子逐漸隨著時代消失了,但華都西餐廳缺席的人依然缺席。那一夜兩個相聲大師沒有來、這一夜相聲大師還是沒有來,然則在又一夜中主持人卻特別註明了“他一定不會缺席”的訊號,然而他還是缺席了,這次缺席的卻是一個被稱爲思想大師的大師,但竟然是教人炒股的。說到這裡,也是爲什麽我堅持要把《臺灣怪談》列來一起說的原因,從這裡分裂的過程之後,人與人之間,自己與自己之間,我們似乎越來越分不清楚誰是誰了。以至於等到劇終,我們仍然無法確定,那個馬千到底是不是馬千還是只是龐門呢?!
接下來的《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則可以說是系列的表·轉型 回到了“我們”說相聲,但離開了“華都西餐廳” 跨度百年時空的兩場“戲”還不忘提點和諷刺一下時事。然而對我的吸引力卻在下降,總覺得整個劇有點“浮”了,雖然我不能說他不是相聲……
至於最新作《這一夜,Women說相聲》則已經脫離我喜愛的範圍了orz 應該說從又一夜之後,相比表坊的相聲,我更喜歡相聲瓦舍的……

於是不小心又寫很多了 下次繼續……